侯春堂:坚决扛起水资源生态保护政治责任(转自中国自然资源报)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4-02-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7月19日,自然资源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研讨(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提出要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特别是要重视分析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的深层次问题,提炼形成深化改革的思路、改进工作的举措。2023年7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交流研讨会,提出加强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开展资源环境国情调查,提高地质碳汇碳储调查水平,大力推进能源资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强化以水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治理与系统修复,加快“星空地海井”探测观测监测体系建设,引领地学领域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部署。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环所)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和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要求上来,坚决扛起水资源生态保护政治责任,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 

  水环所作为全国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地热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研究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聚焦主责主业,敢担当、勇创新、善作为,不断增强科研人员推进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十年来,我们引领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以地下水资源、环境、生态属性为导向,在华北平原、西北内陆盆地、黄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开展了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研究,全力支撑摸清我国水资源家底,创建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整体推动水循环水平衡、水资源水安全与水土生态保护,引领新时期水资源环境评价,有效支撑水资源环境管理。 

  水热能清洁能源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十年来,我们加快推进全国地热资源及干热岩勘查评价,牵头完成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低温能调查,评价了全国地热资源量,提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成藏新机制,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地热勘查开发标准化体系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更加有力支撑了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减污降碳。开展地下水与黄土、湖泊湿地全球气候变化与第四纪地质基础研究和地质碳汇碳储调查评价,助力减污降碳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水环境质量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十年来,我们攻坚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完成首轮全国地下水环境与污染调查评价,创建了地下水环境调查、取样、测试、质控和综合研究一体的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首次系统、全面掌握了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规律、污染模式及特征,深化对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研发了国际先进、系统配套的地下水同位素测试技术及溯源方法,开发了微生物、纳米等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与材料,形成基于自然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理论、技术方法与典型示范,全面提升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及其水土与生态修复理论技术水平。 

  科学把握水循环水平衡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矛盾观等,充分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辩证法。比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涉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关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我们要坚持战略思维,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系统思维,不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底线思维,切实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坚持辩证思维,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将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地球系统科学支撑这一总体目标,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守正创新,推进水工环地质科学与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科学把握水循环、水平衡特别是生态平衡、环境平衡规律,参与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助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取得水循环水平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创新成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 

  构建以水平衡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注重从大局和全局着眼,对照“六大战略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强化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水环所整体优势,聚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几字弯”等重点生态区,地下水超采与湿地湖泊、森林草地与防沙突出的三北地区重点生态建设区,东南沿海海岸带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区,重点关注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和突发危害生态环境保护事项,开展区域水工环地质、生态地质、第四纪地质等科学研究,强化以水循环及其动力学为龙头的基础理论创新,以及国家含水层修复、地热干热岩水热能、国土空间水土生态修复等绿色低碳经济的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构建以水平衡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提出在水平衡约束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和国土空间管控模式,为国家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水环所将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肩负起全国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火车头”使命,推进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发挥自我优势和协同创新,进一步激发做好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动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