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格局
——学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侯春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继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同志作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以主政正定、厦门、福建、浙江等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为基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制度创新,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二、科学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新要求

我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中央提出要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这需要我们提供翔实的水资源调查评价科学依据。自然资源部的组建,确立了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国家治理新格局。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定期组织实施全国性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变更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开展水资源专项调查监测评价工作,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承担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指导地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这些职责使命和任务,直接或间接与水相关。
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在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指出,水的问题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当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湖泊、湿地面积减少,导致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污染带来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平衡问题,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严峻挑战。这直接关系到很多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比如国土绿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以及重要生态系统问题,背后都跟水平衡有关。陆昊部长对水平衡的关注,进一步明确了自然资源部履行水资源管理职责,充分反映了做好与水相关地质工作对于推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应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努力方向。
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承担组织实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预报预警与专项防治等水工环地质调查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确定了“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粮食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新时代地质工作新定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着力开展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实现从图幅水文地质调查向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转变、从地下水调查向地下水地表水一体化调查转变、从侧重水资源功能向资源环境生态功能并重转变。这为传统水文地质工作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转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将对我们今后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调查监测)资源保障方面,我们大有可为、理应有为、必有作为。
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格局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进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水循环及其紧密联系的相关地球系统科学,大力推进水资源、水热能干热岩、水环境、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等优势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精心组织实施黄河、长江、淮河、海河流域重点区,东南诸河和东北辽河等大江大河重点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动态调查,构建黄河、淮河、海河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超采综合治理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创新区域水循环与流域水平衡调控理论技术方法,为精准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围绕全国水环境和饮用水安全问题,组织实施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珠江流域复杂地区等重点区域水环境演化与成因机制研究,提升水环境安全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开展典型污染物在水-土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一步完善水环境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不断提升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现代化水平。
三是聚焦碳中和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组织开展京津冀地区、青海共和盆地、西藏高温地热田、粤港澳大湾区、黄河中下游重点地区地热与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与成藏机制研究,探索不同类型热储改造增产与井下换热技术,构建地热探采用综合技术体系,不断提升地热调查监测评价区划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地质力量,也可为清洁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资源保障。
四是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水平衡变化与生态效应为核心,关注南方地区水循环研究,组织开展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区第四纪环境、生态地质、土壤地球化学、地球关键带等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全力支撑服务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
五是精心组织实施川藏铁路、国家水网、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郑州)、黄河流域大型能源基地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重要规划区及地质灾害高发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构建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地质科技支撑。
六是组织开展重要湾区、河口陆海统筹资源环境调查、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生态地质调查、东南沿海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重点沿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近海海岛水文地质调查,查明我国海岸带重要湾区、河口水资源数量、地下水环境质量,支撑服务海岸带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
七是全力实施地质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开展帮扶联系的河北省武邑县、顺平县等水资源管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乡村建设和地质文化村建设等,培育与地质相关适合县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助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富裕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打通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作用,全力办好第49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积极推广亚洲洲际尺度水文地质编图经验,广泛开展中国周边国家跨界含水层合作研究,不断提升我国在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谋划建设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水资源与环境分中心,打造面向东盟、服务中资企业境外重要战略矿产资源开发的水资源保障和生态安全,服务国家境外重大工程建设水资源论证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估,服务国家外交层面跨界含水层管理的权威平台。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建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京津冀地区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镇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提供可靠的科技基础支撑。
春已至,万物始,拼搏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更加积极有为、坚韧不拔的精神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位,坚决做好“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水工环地质调查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领头雁、“正定大院精神”的传承者、依法治所的践行者,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定构建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格局的决心和信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下达的“两重”工作,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和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转自学习强国河北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