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招聘

张凤娥研究员

张凤娥,女,1964年10月出生,博士,二级研究员,硕士导师。

198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学博士学位。

自1986年工作以来,主要开展岩溶、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在微生物岩溶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多项。其中,第一负责人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研发计划专题1项。2005年被评为石家庄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通过承担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

1、拓宽了岩溶研究新领域。将水文地球化学与微生物学相结合,开展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建造中硫循环参与下的岩溶发育机理研究,触及岩溶发育研究的深层科学问题,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追踪硫循环,突破和完善了传统的碳、水、钙岩溶研究模式。

2、建立了微生物作用下硫酸盐岩岩溶发育的地球化学标志。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综合盆地内奥陶系地层中广泛存在碳酸盐—硫酸盐岩混合建造,以及上覆地层压释水中存在丰富的有机质,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油储层的生物成因机制为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拓宽了缝洞系岩溶的压释水成因机制。

3、开拓了油气储层古岩溶研究的新思路。瞄准岩溶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通过探索微生物岩溶作用的机理来揭示碳酸盐岩油气储层中的岩溶发育规律,有助于岩溶地区油气资源和水资源的勘探,研究成果为预测油气聚集的储层发育区提供理论依据。

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4年以来,合著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第1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检索3篇,被EI检索3篇。曾赴塞黑、美国、法国、埃及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岩溶学、水文地球化学

 

招生专业:地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