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筼筜湖/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截至目前,全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中国山水工程”入选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同时也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样板。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核心要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厦门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生动诠释了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筼筜湖综合治理,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也是“厦门实践”的源头起点。通过36年久久为功的探索,“厦门实践”塑造了高颜值生态,促进了高质量发展,提升了高品质生活,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厦门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一是必须注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统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二是必须注重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相协调,提高生态修复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是必须注重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四是必须注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相促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的硬措施与软文化。五是必须注重“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相适应,积极稳妥地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厦门实践”是美丽中国建设、人海和谐的典范。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厦门实践”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水循环及其紧密联系的相关地球系统科学,大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热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等优势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水科学理论、技术与实践创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山川秀美,水是关键。总书记高度重视水安全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提出“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重塑人水关系,就是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实践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开展与水相关地质工作的行动指南。
我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中央提出要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这需要我们提供详实的水资源调查评价科学依据。自然资源部的组建,确立了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国家治理新格局。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定期组织实施全国性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变更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开展水资源专项调查监测评价工作,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承担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指导地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这些职责使命和任务,直接或间接与水相关。这为传统水文地质工作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转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将对我们今后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守正创新,推进水工环地质科学与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科学把握水循环、水平衡特别是生态平衡、环境平衡规律,参与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助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取得水循环水平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创新成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
三、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支撑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我们要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坚持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切实肩负起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火车头”使命,实施“三步走”“三级跳”战略,发挥专业优势和协同创新,全力支撑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一是要开展主要地下水降落漏斗区水生态修复。详细查明地下水漏斗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供水特征、含水层结构和多年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揭示地下水蓄储与调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综合提出解决水位持续下降问题的地质解决方案。二是要开展重要湿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优先选择京津冀、三江平原、滨海湿地等重要湿地资源开展湿地退化现状及驱动因素、湿地水生态与修复示范调查。三是要开展地质热储综合开采技术研究和地热梯级利用。完善地热资源富集理论与不同类型区的地热成藏模式,探索不同类型热储改造增产与井下换热技术,形成地热探、采、用综合技术体系,提升地热调查、监测、评价、区划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四是要开展典型河道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典型河道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地质调查,为重要河道带水生态修复提供地质解决方案。五是要开展重要泉域水生态保护与复涌条件调查。查明大型泉域地表水、地下水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解析大泉衰减、断流机制,评估前期泉水保护治理效果,制定泉域详细保护方案,提出断流大泉复流技术措施,为大型泉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六是要开展劣质地下水改良利用。掌握劣质水发生机制及动态变化规律,根据劣质水发生成因规律和地方社会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实施劣质水原位修复或储水曝氧水质改良工程,为我国劣质地下水改良提供示范。七是要开展地下水质量劣变防治与修复。提出统一配套的水资源功能区划和防护对策措施,研发相应的劣变地下水改良或修复技术,在重要地段开展劣变地下水改良修复技术示范,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方法体系。八是要开展地下空间水资源调蓄调查。围绕回补区水环境功能保护,进行地下水回补监测系统、安全回补技术标准和风险管控研究,建立地下水安全回补标准体系、覆盖回补区地下水和回补水源联合监测系统、地下水安全回补技术标准。九是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有利地质条件调查。系统性评价和梳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地下空间浅部含水层储水能力等有利地质条件,设计海绵城市有利地质条件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结合城市条件因地制宜开发节水模式。十是要开展海水入侵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和完善海水入侵探测、识别、监测技术方法,查明海水入侵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海水入侵的类型、三维空间分布及其发生机理,制定防治海水入侵规划,为我国沿海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下一步,我们将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刻理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强有力举措支撑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切实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彰显水环所担当、展现水环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