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耀如院士捐资360万元设立“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

来源:地调局水环所 发布时间:2019-04-11

  2019年4月11日,88岁高龄的著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个人捐资360万元人民币,在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立“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用于支持、推动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支持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等。该基金以360万元为启动基金,接受国内外企事业单位、财团、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的自愿捐赠。 

  根据该基金管理办法,基金将主要用于支持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领域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人才培养,包括但不限于奖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学生,优先支持“3+2”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同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3家单位,以及清华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所高校。该基金还将用于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相关学科的公益性、引导性课题研究资金。 

  卢耀如院士之所以将该基金优先支持用于这“3+2”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因为他长期在同济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工作,负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作出突出贡献;同时,卢耀如院士也兼任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并在2007年指导成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依托学科建设,立足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实际,积极开展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特色研究,在科研平台建立学科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随后又协助建设了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另外,清华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均为卢院士的母校。卢耀如院士对这五家单位都怀有深厚感情,设立该基金将用于优先支持这五家单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生。 

  该激励基金将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同济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和捐赠方等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挂靠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卢耀如院士长期致力于研究岩溶(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参加实践及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研究,涉及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许多流域,包括三峡、乌江渡、新安江等百多座水利枢纽;指导有关交通、城镇、矿山等建设的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测研究,并研究有关地质—生态环境,为喀斯特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积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重大灾害防治提出了重要科学认识作为决策的依据。 

  上世纪60年代初,卢耀如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岩溶研究室,倡议并首先筹备岩溶地质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他首先提出了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的开拓研究与探索的范围,并提出有关地质生态环境的新认识,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与工程效应的理论,凭借其在岩溶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被誉为喀斯特卢。曾任我国援外大型工程高级专家,并曾在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讲学。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荣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河北省人民政府特殊贡献院士奖。 

  近年来,卢耀如院士积极负责参与大型水利水电、水资源、生态地质环境、高铁建设、新能源、地质灾害与防治、港口开发、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向中央领导提出多项院士建议,为我国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2013年,由卢耀如院士牵头全国26位院士和近百位专家参与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海西经济区(福建省)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报告。该成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福建省提出了发展的重要原则,涉及资源、防灾、环境污染、开发与保护关系、城乡统筹、城市群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生态流域、调整产业等方面的建议,阐述了海西经济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2014年2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向卢耀如院士发来专函,对由卢耀如院士主持完成的这一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6年2018年,由卢耀如院士牵头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上海城镇群六水综合开发与六灾共同防治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在上海城镇群发展原则、开发与保护关系、城乡统筹、建设生态流域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创新理念,为更好地保障上海及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上海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卢耀如院士讲话

捐赠仪式现场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