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宗祜

发布时间:2014-06-12

多年来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研究工作。曾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撰写了《中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等多部著作: 

1)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中国黄土及黄土状岩石》,北京,地质出版社,1959。 

2)张宗祜等,《甘肃东部(陇东)地区黄土区域地质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59。 

3)《中国黄土类土显微结构的研究》地质学报,第44卷,第3期,1964年。 

4)张宗祜,张之一、姚足金,《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1:100万)及说明书》,北京,工业出版社,1965。 

5)张宗祜、翟荣庭、张炜,《甘肃定西附近黄土渗透性及湿陷性试验研究》,地质部地质科学院论文集(丁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6,第1号。 

6)张宗祜,姚足金、王开申,《中国黄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地质学报,1973,第2期。 

7)张宗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0。 

8)张宗祜,《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现代侵蚀作用》,地质学报,1981,第4期。 

9)张宗祜、张之一、张平,《黄土湿陷变形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特征及湿陷性评价》,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第6集。 

10)张宗祜,《中国黄土高原中几个剖面的岩性、地层分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第3卷,第3期。 

11)张宗祜,《掌握水土流失的规律是治理黄土高原的关键》,科技进步与对策,1986,第8期。 

12)张宗祜等,《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1:50万)及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13)张宗祜、刘锦辉等,《利用遥控航模进行水土流失定量分析试验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1986,第2号。 

14)张宗祜、张之一、王芸生,《论中国黄土的基本地质问题》,地质学报,1987,第4期。

1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动向概述》,《当代地质科学动向》,1987,PP.187~189。 

16)《第四纪地质研究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的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7卷,4 期,1987,PP.1~5。 

17)张宗祜,《黄河治理方略》,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8)张宗祜,张之—、王芸生,《中国黄土》,北京,地质出版仕,1989。 

19)张宗祜、周慕林、邵时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毗邻海域第四纪地质图(1:250万)及说明图》,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0)张宗祜,《中国第四纪地质发展史》,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第11 卷,第2期。 

21)张宗祜主编,《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年。 

22)《第四纪下限》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7集,地质出版社,1991。 

23)《中国第四纪地质发展史》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11卷,第2期,1991年6月。 

24)《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环境地质研究,1991,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地震出版社。

25)张宗祜,《中国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26)张宗祜,《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第1期。 

27)张宗祜等,《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及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8)张宗祜等,《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29)张宗祜等,《亚洲水文地质图》(1:800万),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0)张宗祜等,《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及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31)张宗祜等,《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32)张宗祜,《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与黄土高原》,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33)张宗祜、张光辉,《大陆水循环系统演化及其环境意义》,地球学报,第22卷,第4期,2001年,P289-292。

34)张宗祜,《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及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第四纪研究,第21卷,第3期,2001年5月,P208-217。 

35)《Loess in China》,geojounal 4(1980)6,pp.525—540. 

36)《Lithological and stratigraphical analysis on Loess Profile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Litheology and Stratigraphy of Loess and Paleos0ls. XIH CongressINQUA.Geographical Research Institute,Huangarin Academy of Sciences Budapes,1984. 

37)The Quateruary of China》, China Ocean Press,1991. 

38)Soil Erosion Process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western China》,Geogoural l991,vO1.24,No.2,pp.195—200. 

39)A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Geogourual 36.2/3,193—197, 1995. 

40)《A Brie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ydrogeology in China》, Proc.30th Intern, Geol, Congr, Vol.26,pp.299—306.wang el.al(Eds) VSPl997.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