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或参加的学术活动主要有:
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9月到甘肃兰州,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地质勘探处,从事石油地质工作。在北京地质调查所,赴内蒙伊克昭盟鄂托克旗调查察汗淖等碱湖,并提出有关该碱湖的地质报告。
1950-1951年初参加包头至银川的铁道线路定线的工程地质调查,并提出调查报告。
1955年初通过过付博士论文答辩,荣获地质矿物学付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为“黄土地区运河设计和修建中的工程地质研究”。
1955年末参加国家计委赴西北第二个五年计划西北地区工业布局考察,负责地质组,对甘肃青海两省工业布局地质调查,并提出地质报告。
1956—1965年参加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有关地质矿产方面的编制工作,筹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1957年参加中苏地质专家长江三峡坝址地质鉴定组对长江三峡比较坝址及嘉陵江坝址进行考察,并提出地质鉴定报告。
负责中苏科技合作项目:中国黄土工程地质研究。
1959年赴苏联莫斯科及中亚细亚地区考察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及研究机制,并在原全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在苏联刊物“苏联地质学”上发表关于中国黄土的学术论文。
参加全国农业发展十年(1963—1972)规划会议。
1983年—1987年负责主持国家科委“六五”第三十八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地下水部分)”。
1985年主编完成了“中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1:50万)。
1990年主编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毗邻海域第四纪地质图(1:250万)”。
负责中国一比利时第四纪黄土研究合作项目。
1992年应西藏自治区政府邀请赴西藏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考察农业、水利。
1992年参加并负责中国科学院院士赴长江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及移民咨询考察工作。
1993年参加并负责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考察团赴东部沿海地区(珠海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的海平面上升科学考察等方面考察。
参加并负责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贵州、云南)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察团工作。 参加并负责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甘肃、内蒙)水资源情况考察团的咨询考察工作。参加地矿部及陕、甘、宁、青、新、内蒙六省区召开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座谈会,并作了学术报告。
1996年参加中国科学院云南澜沧江及攀西地区考察工作。 主编完成了“亚洲水文地质图”(1:250万)。
1998年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环境与天然灾害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2000年参加中国科协2000年年会,大会上做特邀报告“我国西北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2001年12月赴香港参加“两岸三地华人地质研讨会”,会上做学术报告。
2001年~2003年参加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组工作,负责“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报告编写。
在任期间,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方向,从国家科技部和国土资源部争取多项专项(其中科技部2项),进行了实验室仪器技术改造和升级,特调专门技术人才齐继祥研究员,增加实验室实验技术力量,由齐继祥研究员负责设计和组织,投入20多万元对原有的14C、13C、T、D、18O工艺流程等进行更新和升级;投入15万元,对14C实验室的液闪仪进行了技术改造;集80万元专项经费,聘请专家研发了光释光实验室,并先后配套5项科研项目,大力推进该项工作;争取8万元经费,改造了原热释光实验室。
在张宗祜院士领导下,历时5年多时间,原地矿部环境地质开放研究实验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创新基地年轻研究员和博士(后)为科研主体、层次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和以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基地为支撑体系,明确了今后3~5年的科学选题和创新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