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首个地热梯级利用科研基地初步建成

来源:地调局水环所 作者:范建勇 发布时间:2018-10-10

  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下,2018年10月9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沧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献县人民政府、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科研基地阶段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献县举行

  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国务院资深参事沈梦培、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水环所副所长张永波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张贵双中矿联地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继江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惊涛以及业内4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献县地热资源勘查与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由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察示范工程首席专家水环所副总工程师王贵玲主持。 

  会上,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发布了河北省中部平原沧县台拱带地热勘查成果、献县科研基地阶段成果、献县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献县“中国温泉之城”称号。 

  2017年,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北省相关厅局统一组织协调下,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环所、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沧州市献县共同建设了该科研基地成为京津冀地热调查科技攻坚战的重要试验点科研基地内施工3口探采结合井,最深达4000余米,于3790米探获高于庄组新的中低温热储层,热储温度近110℃,是京津冀地区极具潜力的地热储层,可作为后备资源加以勘查和利用,为雄安新区开发利用第二空间地热资源提供了借鉴。科研基地对地热开展了两级利用。第一级利用是地热发电,装配机朗肯循环(ORC)发电机组,首期装机容量为280千瓦,进口温度为95℃,出口温度为72℃,发电效率为10%,所发电力为科研基地和所在农场提供日常用电。第二级利用是居民供暖,用钛金换热板换热后的尾水为周边3万平方米居民建筑物供暖,室内温度可达23℃以上。这也标志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曹耀峰等多位专家在对科研基地阶段成果进行评审期间认为,科研基地地热资源综合应用形成了京津冀深部碳酸盐岩热储高效利用新模式;在国内外同等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实现了较高的地热发电效率;地热资源梯级利用显示了较好经济性。地热能综合利用率75.8%,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据了解,仅在献县,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达50万吨。目前,献县地热供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占城市集中供暖面积98%,每年节约燃煤2.1万吨。在工业用热方面,为服装加工及日用品生产企业节约大量能源。 

  国务院资深参事沈梦培表示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于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表示,雄安新区的地热资源具有埋藏浅、温度高、水质好等特点。献县距雄安新区仅70公里,与雄安新区地质条件非常相似。该科研基地的建设将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一个重要示范。 

  武强院士表示,科研基地在京津冀地区实现了中低温地热发电、供暖两级利用,未来还可开展特色农业利用。使用的技术先进,运行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前景。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继江认为,科研基地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省级地质勘查单位、企业积极性,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多赢模式,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可复制模式。 

  下一步,科研基地将继续开展深部地热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深部地热资源探测与开发利用的理论、技术、装备成果,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深部地热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献县模式”的示范应用,地热发电扩容增至400千瓦,供暖面积扩大到30万平方米,并利用地热发电和供暖的尾水开展地热种植(养殖)、地热观光等地热梯级利用示范研究,形成地热资源发电、供暖、特色农业多级利用。同时,进一步延长地热开发利用产业链,不断提升地热利用效率、降低开发利用成本。 

  与会专家还现场参观了科研基地

 

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科研基地阶段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发布成果 

中国矿业联合会秘书长宣读授予温泉之城的通知 

水环所副总工程师王贵玲主持会议 

献县县委书记张立堂致辞

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献县中国温泉之城称号 

会议现场 

参观科研基地成果展

参观科研基地地热发电系统 

卢耀如院士接受采访 

武强院士接受采访

与会专家在科研基地合影 

与会专家就献县地热资源勘查与合理开发利用深入研讨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