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全所各部门和广大职工积极踊跃推荐,经所务委员会投票、所党委研究,最终评选出水环所2016年度“十大工作进展/有影响事件”。2017年,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关键一年,全所要坚决执行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以责任落实年为契机,坚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基本定位,突出区域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主体职责定位,服从国家科技发展重大部署总体要求,全面提升依靠水工环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基础水工环地质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 促进节能减排的建设报告》获国务院张高丽副总理批示
2016年7月18日,由多吉等16位院士和我所王贵玲等6位研究员组织编写,通过中国工程院提交国务院的《加强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促进节能减排的建设报告》,获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报告提出,我国地热资源潜力巨大,但仍存在勘查开发程度低,可发利用技术需创新发展,资源管理薄弱等问题,急需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健全管理法规体系,发挥地热能在节能减排、治理雾霾和改善能源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地热资源探测和地热能利用”、“深部含水层结构探测”纳入深部探测专项。我所作为深地探测地热组牵头、深部含水层结构探测参与编写单位,积极推进实施方案的形成,顺利完成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彰显了我所重大科技创新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我所在部局,以及全国地热、水文地质学界的影响力。
二、“基于‘关键隔水层’的煤矿突水预警系统成功预报10余次突涌水”成果荣获2016年度局院十大科技进展
该成果依托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群矿采煤驱动下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机制研究”,以长治盆地作为背景研究区,着重研究采空区覆岩含水介质动态发育特征与含水层结构变异的响应机制、水文地质结构演化与地下水流模式耦合效应,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空区覆岩渗透性跃变曲面“椭抛凹形体”的存在,从根本上确定了采空区覆岩含水介质渗透性演化特征以及上覆含水层结构破坏规律;研究了煤层采厚与含水层结构变异关联性,推导出含水层安全性临界条件,划分了含水层等级,提供了矿坑突涌水来源判断的新方法,拓宽了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应用方向;首次实现了采空区覆岩含水层流场物理模拟,准确刻画采动条件下覆岩含水层流场的变化特征,为研究矿区含水层流场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三、历时12年“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收官
2016年,我所组织实施的“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全面完成通过验收,其中《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获最高94分。通过项目实施,完成调查面积440万km2,部署调查点12.2万个,采集分析样品3.6万组,建立了数据库,初步构建了技术方法体系,掌握了水质与污染分布现状,总结提出我国地下水水质污染“六高”、“五化”、“三大类污染”特征,圈定水质异常分布区,有效支撑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区域地下水质量总体评价结果纳入《中国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发布;组织编写《污染场地调查情况专报》上报部,编写报告回复中央政策研究室地下水污染问题;劣质地下水状况报告提供环保部应用。参与多方面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报告和图件编制。
四、“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奠定国土资源部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地位
在2016年工程考核中,该工程受到局工程考核领导专家一致肯定,认为该工程踏实扎实深入工作,奠定了国土资源部地下水污染防治基础地位。编制了《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技术导则》,指导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高效推进。通过实施《珠江三角洲松散沉积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和《太行山前松散含水层多源污染水质调查》2个示范项目,初步建立基于遥感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水质变化综合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圈定水质问题区带,解析水质变化原因,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石家庄供水危机,快速应急地下水水质调查,提出安全供水对策与建议,取得重要社会效益。为广东省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广东省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和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引领两轮地下水水质计划,得到了中央办公厅、国土、环保部门和多个地区地方政府的赞赏。
五、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通过国标委审查
在我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背景下,民众对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我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已形成二十多年,对于解决日益复杂的地下水等地质环境问题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此次由我所负责,国土资源部联合水利部等多家单位,历时十年共同修订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具有重要意义。该《地下水质量标准》全面通过专家评审,并通过国标委审查待颁布。该《标准》将指标划分为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结合我国实际,将原标准的39项指标增加至93项,其中有机污染指标增加了47项,所确定的分类限值充分考虑了人体健康基准和风险。该《标准》将成为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依据。
六、“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程获批
2016年5月,“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程获批。该工程的实施是在分析国内外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现状及我国地热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将对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实现绿色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南沿海干热岩4000米科学钻探完工,国土资源部地热干热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充分肯定了我所地热干热岩工程研发领先水平和行业领军地位。“严寒地区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成功建设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为东北严寒地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开发技术模式,也为东北地区浅层能开发利用提供了全新理念。华北平原深部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示范工作有序进行,成功引入地方资金,合作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七、“高效快捷多指标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果荣获2016年度局院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我所作为第二单位完成的“高效快捷多指标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果获局院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该成果针对地下水分析新需求和技术瓶颈,研究建立了地下水中64种挥发性有机物,地下水中94种非、弱极性农药,气相色谱—质谱同时测定110种化学化工品等6个系列有机污染物快速、多指标同时分析方法,特别在极性污染物检测、降低分析成本、减少野外采样压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大量过去不能得到的地下水质污染信息。现场检测和标准化取得新进展;提出CO32-、HCO3-检测新理论,研制了其现场测定新设备。项目提出了新理论、建立了新方法,形成了环境有机标准新架构,有效解决了地质行业环境有机污染检测技术、方法和人才难题,支撑了重大地质工程,促进了有机污染分析学科发展。
八、成功参与庆祝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纪念并举办建所60周年展览
2016年是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也是我所建所60周年华诞,我所提供的中国大陆水循环系统演化、中国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体系、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等6项理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百项理论,低渗透浅层水连通井增采及土壤快速改良技术、土壤水运动通量计算与监测技术等2项技术成果入选百项技术;中国地热资源调查报告、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报告等入选百项成果。11月10日,在我所建所60年成果展、荣誉室开馆及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中,局党组成员、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出席指导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首次编制完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发展史》并在现场发布。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所60年取得的辉煌科学成就、宣传了60年来杰出的地质科技优秀人才、弘扬地质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的拼搏精神,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氛围。
九、“碳氮同位素标准物质”获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2016年4月25日,由我所研制的“碳氮同位素标准物质”通过2016年度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终审会,获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该系列标准物质由4个呈梯度分布的有机物尿素、L-谷氨酸组成,同位素比值区间大,标准物质认定值涵盖了我国环境样品同位素组成范围,填补了我国稳定同位素标准质的一项空白。有机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与生态系统的各个重要环节密切相关,稳定碳氮同位素可用作有机质来源的示踪剂,氮同位素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氮循环的示踪研究,碳氮同位素指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各种生态环境中的物质来源和迁移规律。目前可用于水土、海洋沉积物、动植物、雾霾成因等多学科的研究。实现了在化学计量、标准物质、同位素分析领域的新突破,为后续同位素标准物质研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十、“中国粮食主产区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综合研究”成果显著
该成果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需求,创新农田区井渠遥感识别解译关键技术,首次查明了我国主要粮食基地的13个主产区分布范围、作物布局结构和灌溉农业开采地下水状况,揭示了农业超采区地下水位“强降-弱升”规律,破解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地下水超采程度与气候变化、农作物播种强度、陆表水文和地下水资源状况之间机制,创建了适宜我国粮食主产区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安全保障”及“无法保障”评价指标体系。首次阐明了我国粮食主产区灌溉农业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状况,指明了黄淮海平原耗水农作物需重点优化调整范围、程度和缓解农业超采地下水对策,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提供重大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