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19年学术委员会年会召开

来源:地调局水环所 作者:韩占涛 发布时间:2020-01-08

  202012日,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19年学术委员会年会在石家庄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卢耀如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鸿汉教授、天津大学赵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丁爱中教授、北京大学王喜龙教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兆吉研究员和韩占涛研究员出席会议。会议还特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中科教授,以及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沈彥俊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李铎院长、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李义副院长、马志远主任,同济大学刘琦副研究员等专家出席。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中心、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河北标科环境检测公司等单位的6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实验室主任韩占涛作了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介绍了年度实验室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技术面临的科学问题,并提出部委职能改变带来的实验室支撑目标转变的新挑战,以及实验室2020年的工作规划和整体发展战略。在专家审议工作报告环节,各位专家肯定了实验室年度工作,认为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已颇具规模,并针对实验室未来的定位和转型提出建议:实验室要继续坚持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做好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在保持地下水特色的同时,考虑把土壤修复与地下水修复相耦合,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做长远规划。 

  会议特邀学术委员会主任卢耀如院士作了题为“双观研究自然,科学决策发展”的报告,卢院士在报告中强调了自然科学研究要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要将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综合考虑,同时提出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安全、矿产资源形成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白中科教授作了题为“新时期矿区生态系统修复”的特邀报告,总结了国土空间矿区生态修复的特殊性、普适性和新时期国土空间矿区生态修复的新方向,并介绍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修复的成功案例,提出黄土高原特大型矿区生态系统逆向-正向演替理论和方法。 

  会上,五位实验室成员作了年度成果学术报告。黄冠星研究员介绍了地质调查项目“太行山前松散含水层多源污染水质调查”的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研究区应重点开展的后续研究;张敏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石油类污染场地自然衰减理论与案例”的报告,介绍了关于基于监控的自然衰减理论研究以及室内试验和场地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黄爽兵副研究员分享了“土壤(沉积物)有机质的环境行为及其环境影响典型案例”,研究了天然有机质与高砷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砷的释放机制以及天然有机质与氨氮污染的关系;刘俊建副研究员介绍了“典型储油库石油烃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实例分析”,介绍了采用地下水抽出处理、土壤淋洗、微生物修复等方法修复某储油库石油烃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的实例,并提出了关于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王妍妍助理研究员汇报了“绿茶还原纳米铁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介绍了韩占涛研究员团队开发的绿茶纳米铁的制备技术,并探讨了其修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效果。针对专题报告,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

实验室2019年年会召开

 

卢耀如院士作学术报告

白中科教授作学术报告

韩占涛研究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

 

黄冠星研究员作报告

张敏副研究员作报告

 

黄爽兵研究员作报告

 

刘俊建副研究员作报告

 

王妍妍助理研究员作报告

李亚松副处长主持开幕式

钱永副主任作总结

与会人员合影

访问次数 : 
1001814452911